8/4/2008
馬英九當選台灣總統,接受報章訪問,談及台灣願景和治台理念。報載馬念念不忘被《自由時報》窮追猛打「一中」議題,也急於為「九二共識」強力辯護。為證明「九二共識」不是舊思維,數度引用孟子說話:「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以證古語可為今用。
馬英九引用古典,是衝口而出,還是早作準備,不是在現場無法看到。但一般評論馬家教嚴謹、中英兼擅,兼寫得一手漂亮書法,個人有相當學養也是事實。至於說話引用古典,海峽彼岸領導人也經常有之,一則可加強表意,提高說服力,同時也見說話者博古通今。
引古明志
「惟仁者」二句出自《梁惠王章句下》,是孟子答齊宣王問「交鄰國有道乎」的話語。孟子謂「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我在雅虎搜尋鍵入這二句,找到2000年5月《自由時報》一篇文章,引用過這兩句,並作引申說明。馬英九的重新引用,或許有其針對意義。
用大和小比對大陸和台灣,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相互對應做法,不單切景,也能切時。至於以「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不入洿池」為說,更是仁厚施政的預示,說話目的或許是要稍為沖淡台灣社會民生水平不振的經年積鬱。
國故文化漸行漸遠
學習古典,主要作用當然不在適當時候能「拋書包」,而是能把古典的精神意涵融入日常的生活思維當中。讀過些孟子,好歹都知道我國政治思想中有仁政這一路主張,也習誦過一些應世的生活哲學。國民教育的提倡,首先要珍惜的是國故文化的保育。觀乎現今的課程設計,卻可見其漸行漸遠之跡。同為孟子,遠古時代的香港中文課程有收錄梁惠王質疑孟子「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之問難;論人類善性的「論四端」也是整篇過錄的。現今的孟子文章,《寡人之於國也章》和《齊桓晉文之事章》均已移玉步到了中國文學科課程了,而後者更只存在於更少人修讀的高考文學科中。新年伊始,中五中文課一個單元「議論的應用(質疑與評價)」選錄了《莊暴見孟子章》,仔細備課,大有故人重逢之感。可惜課堂上學生心思已放在幾個月後的會考實用文寫作的操練上去。課文不考,匆匆講過,「落雨收柴」,不要說莊暴,孟子是「乜誰」,學生大概也無心裝載了。
五年中學生涯,能蘊釀出多少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是頗教人質疑的。這也難怪,最近教育議題的爭論,重點是放在如何提升英語的學習,確保學生升學就業兩相暢順,稍稍提及母語教學的優點就好像阻人發達般,你還膽敢再提倡學什麼古典?至於開口埋口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想想看,似乎更是「自絶」於炒樓暢旺、金股齊鳴的經濟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