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潮語

10/6/2008

    有些俗諺,常掛人口頭,很流行,但卻有些「反教育」。

一個好賭父親,常拿薪金「倒沙入海」。家人力勸不果,因為父親常說「有賭未為輸」。學校教育學生應遠離賭博,是否奏效,得看家庭學校哪方感染力大些。

同檯吃飯,一碟餸菜明明不潔,兒子舉箸躊躇,母親卻以身作則,大口品嚐,還寫保票叫兒子不用戒懼,因為:「大菌食細菌」。學校教導學生應自小養成衛生習慣,不潔食物要遠而避之,但母親卻身教大無畏。兒子是否順從,得看母子關係是否足夠和諧。

一群同學商場蹓躂,A君目光如炯,瞥到地上一張別人丟失了的千元紙幣。B君主張交管理員處理,A君卻不同意,認定多了千元零用,是上天奇妙恩賜。何況「地上執到寶,問官攞唔到」,建議大夥兒飽吃一頓才作計較。學校教育學生做人要誠實,拾金不昧,方能成為好市民。面對花綠銀紙,學生「定力」飽受考驗。

佳句 

沒有了「有賭未為輸」、「大菌食細菌」、「地上執到寶,問官攞唔到」這些說法,人們會如何處事,我不知道。或許荀子看得透,人有惡性一面,做了些人們或自己都以為有些過太的事,會編製一些「佳句」為自己說項,久而久之,容易聚沙成塔,但如果漸漸成為一種國民通性,那就講不得笑。廣東人某程度上好賭、較不注重衛生、公民意識薄弱,如果都是,和一些三歲孩提都懂得引用的慣常俗諺深入人心有沒有關係,要靠一些社會學家做些追蹤研究了。

傷害「人文精神」 

近年香港學生據說流行講「潮語」,從語文角度分析,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有人創製了「屈機」一詞,意思是「兩人對疊打遊戲機時,因制度不公平而令其中一方佔優,變成強弱懸殊」,是不是有權威性,也說不得準。考試及評核局語文考試出題目,被指錯解「屈機」(玩遊戲機者因無力取勝而屈服),要加解說,也頗無稽。都是些「無厘頭」的說話,有人為求吸引注意,學了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自鑄新詞玩玩而已。大概時興一陣子,刮不起「潮」,就會無疾而終,又由另一些無聊術語取代。從語文水平衡量,胡謅的潮語,有時不及「有賭未為輸」、「大菌食細菌」、「地上執到寶,問官攞唔到」俗諺的流暢兼諧謔,原創者「功力」不能同日而語,但卻從不同角度傷害「人文精神」(語文也是「人文」的一部份)。

對於潮語,我採取的是「鴕鳥政策」:不去理解、不去接觸、不去引用(撰文被迫徵引除外)。不合規格、宣揚惡趣的語文,多講又有何益?偏偏有人認為考試材料中引用了十大潮流用語排行榜,提供選擇,主題貼合生活,趣味性強,能刺激思考。而考生需要徵引潮流用語例子,即使從未接觸亦可隨意入文。說無意宣揚與貶抑,其結果是否有些像漢賦作品最終是勸百而諷一?

有些潮語,常掛人口頭,很流行,但卻有些「反教育」。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