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能解決問題嗎?

3/2/2010

未來五年小學升中人數將銳減2.1萬,如用現在學校運作模式推算,將有近百間中學要殺校。

這是一個頗驚人的數字,業界如果形容是一個危機,已是相當溫和的說法。

我當然不侈望危機可化為轉機,因為最好的轉機——學生減少,老師不減,正好推行小班教學——已被當局否定。如果危機能較平穩地紓解,在一班向以資源為念而不以質素為念的教育管理者帶領下,已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了。

讀28/1/2010《明報》裏頁頭條指面對嚴峻局面,「孫公誘縮班,教師可不減」,一個「誘」字,可圈可點。如何「誘」?據云教育局長呼籲學校自願將中一由五班縮至四班,剩餘教師毋須裁減,可保留協助三三四學制發展。另:辦學團體有秩序地合併旗下收生不足的中學。

配合現實來看,這是很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想法。現實是: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學校數目也逐漸減少(如合併),但教師數目卻可不減,那不就是可以推行小班教學嗎?

但請勿高興得這樣早,我們試盤點一下,大致可看到,教師不減,卻不會增加,日後因退休或什麼原因離職,並不保證按過往做法增聘老師,教育界的新老交替的循環打斷了,你說會帶來甚麼(也不只教育)社會問題?何況,幾年後自然流失結束,教育現況不是「回復舊觀」嗎?

其次,不減教師,理由是「可保留協助三三四學制發展」。但只要看看二零零七年六月公布的,因推行新高中制超額教師「五年過渡期」政策橫亙眼前(詳見拙文《評過渡三不批》,收錄於《教場觀隅錄》),就知道當時所提出的「三不批」是實質的政策,現在的「可保留協助……」只是虛泛的承諾,日後仍可有因減人(指學生)減班或學科錯配而導致教師離職。可見現在的說法,目的只為減低劇震,「誘」的因素確乎存在。

孫局長四招紓解殺校震盪的另一招:學校可開辦體育、美術或支援南亞裔學童等特色學校,這樣可豁免殺校。

但現實是,即使有這麼樣的學校,也應要有這麼樣的學生。在目前仍以文法中學為主流的學校,有多少學生願意屈就體藝或混在較多南亞裔學生的學校中?反正殺校潮到來,學生透過自行報名或叩門而進入質素較佳的文法中學,機會多的是。而且,體藝學校也不是要開就開,沒有足夠的特殊專長人手配套,也不易成事。

種種跡象顯示,教育決策者根本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又怕殺校潮真的到來,引起教育界激烈反抗,因而轉移視點,「拖」然後再「誘」。可是問題就可這樣解決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