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虛白齋所藏明代書法

虛白齋所藏中國書法(按:刻下正在藝術館展出第二批)是指劉作籌先生捐贈給香港藝術館的書法作品,共包括書法家121人,作品177件。作品數量多,質素佳,蔚為大觀。所藏中國書畫被視為藝術館鎮館之寶,不單是藝術館之幸,也可說是藝術館工作人員之幸。

書法以明清時期為主,筆者特別留意到,明朝幾個重要書法家,所搜羅作品特多,參照比觀,更足以彰示書法史中承傳系統和風格建立兩個富有爭論性的話題。

我所指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和王鐸幾個人物。藝術館共藏了他們三十件作品,作為一個時代風格的審察,毫無疑問有很獨特的意義。

吳門書法寡不足徵

祝允明、文徵明、文彭、文嘉和沈周,從地域上稱吳門書法家,加上吳寬,都是明代中期較具代表性的創作者。除祝允明外,沈、文(徵明)、吳都取法黃庭堅和蘇軾。館藏沈周的《行書詩詞》、《行書煮茶詩》,用筆明顯追蹤黃庭堅,沒能創造較顯著個人風格。其餘藏品可惜都以小楷為主,精巧細緻有餘,揮灑奔放稍遜。

 從虛白齋藏品可見其中一個意義,是較能突顯晚明書法兩種不同風格之異。這兩種風格代表人物是董其昌和王鐸。董其昌出生較王鐸早三十多年,換言之在王鐸艱苦描摹古代碑帖、努力創造和發展個人風格的同時,正是董其昌書風管治書壇的時候。董和邢侗、米萬鍾和張瑞圖被譽為書壇四大家,當中以董的聲名較為顯赫。

晚明書風剛柔殊途

董書偏尚柔媚,以飄逸俊秀為宗,缺乏奮發為雄氣概。康有為曾評「董書局束如轅下駒,蹇怯如三日新婦」,康有為一生崇尚碑學,這樣評董並不為奇。虛白齋所藏董其昌作品,如《行書張謂湖上對酒行》、《行書詩》等,都不脫這種特色。即使《行書仿米芾洛書謠》,明言「仿米芾」,但和米芾飛揚剛健的特色始終有相當距離。

王鐸在董派書風盛行的時期,絕口從不言董,兼且力矯積習,提倡法古以振衰立懦,心眼顯然更勝一籌。王鐸書鍾魏晉,行草出二王,楷書法鍾繇,是明顯的恢復古道的提倡者了。王鐸傳世臨本特多,而且多半是臨二王的。他自言「十三歲得斷本《聖教序》,臨之三年,字字逼肖」,而一生得力最深的則非《淳化閣帖》莫屬。正因參透古代碑帖筆意,故能字字免俗,用他自己的說法是「書未宗晉,終入野道」。他發現「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故四十以後,博取眾長,以宋米芾為主而旁及唐代柳公權、褚遂良、虞世南諸家,建立特有的氣勢奪人的書風。  

王鐸書藝獨步明朝

王鐸書法三個特點:講究墨法、行氣跌宕和飛騰跳擲,在虛白齋藏品中可窺見一二。例如《行書飲義樓作詩》,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水墨淋漓、氣韻生動的氣概。王鐸書法,特重行氣上的營構,例如《行書詩》中,通篇布局,揮灑自如,下筆跌宕,有時故作欹側,但整體卻能補偏救弊,產生出來的明顯具有極強的節奏感。王鐸書法又特具飛騰跳擲特色。他作書著眼於字的結構,又重視章法之布局,如《行書》一幅,無論字體筆畫繁簡,左右布置,上下適中,而整體亦具一種跳躍動感。

虛白齋藏王鐸書法,大體正能表現王書幾個特點。過去王鐸因失節事清,或多或少影響人們對其書法成就之評價,但若不因人廢言、因事廢藝,他被評為有明書法藝術第一,應是頗中肯的。

藝術館把虛白齋所藏書法印行特集,正如館長朱錦鸞女士在序中所言「讓未能親身到藝術館參觀的人士也能透過這套目錄而得以觀賞這批珍藏」,固然是了,這對提倡書法也起鼓勵作用。書冊印刷精美,說明詳細,而作品按創作者年代先後編排,尤能看到書跡風格發展大概。但稍為值得非議的,是封面選了董其昌的《行書大唐中興頌》,書風柔靡纖弱,未堪作為佳構。朱館長撰作長序,但開篇大花篇幅概述中國文字特點、字體源流等,未能集中介紹藏品,「戰線」未免太長。而論述之中,把王鐸等人說成「繼續秉承王羲之、米芾和董其昌所建立書風」,也未能反映書法歷史之真象。

11/8/2004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