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

任教中學的時候,寫過一篇《從〈楊修之死〉看語文科的智性教育》(載09-2002《松果》),描述了《三國演義》如何歪曲楊修形象的過程。

當時執筆倉卒,有些史實或許還可以拾遺補闕。

《三國演義》中,因雞肋事件令楊修以惑亂軍心罪名被殺,但事實應是:曹植與楊修醉酒擅闖司馬門,誹謗曹彰,被人舉報,曹操藉機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候」罪名將修處決。(事見《後漢書.楊震傳附玄孫修傳》)當中牽涉了曹氏家族中的權鬥,並非單純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這麼簡單。楊修是不是傻戇戇,口舌招尤,身處險境而不自知?不是的。楊修死前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完全不是身處虎穴貪勝不知輸。

楊修有才,智商超高(如果「絕妙好辭」事件是真事更可證明),身處權力鬥爭漩渦,曹操、曹丕、曹植皆欲羅致,這是命運注定他四十多歲便結束了生命的原因。反倒是曹操在楊修死前給修父楊彪書信,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並賜贈許多物品給楊彪以作補償,除了可見殺修一事,事有蹺蹊外,還足顯人性奸狡,這更使人寒心。

讀多些正史,少信些小說,人格謀殺的事件或許少些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