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要有質素(和邏輯)

不知是不是為配合文化中心有一個「書法藝術生活」展覽,還是沒有特別理由,文化中心的周圍有一系列的書法藝術裝置展覽。

在中心外圍建築的斜形柱上有書法藝術的基礎知識介紹,而靠近內圍的幾條圓柱張貼了不同書體作品。圓柱是由頂至腳完全包裝展出的,遠觀搶眼,也極具氣勢。

現在要談的是圓柱裝置。作品展示了原作巨型複製,加上是屬於何種書體的說明,幾條圓柱分別有:甲骨文、金文(鐘鼎拓印)、篆書(秦刻石)、隸書(漢帛書)、草書(張旭)、楷行草(顏真卿)、行書(徐渭)和楷書(曾灶財)。

對書法稍有認知的人都會有些質疑,甲骨文、金文、篆書都選了代表作品;張旭是唐代草書名家,徐渭是明代行書聖手,作品入圍也沒有問題。顏真卿的《裴將軍詩》是《忠義堂帖》其中一種,明明通篇是行草筆墨,類近楷字只有數個,為何硬要說是楷行草?其實行草已選徐渭張旭,顏真卿楷書獨步千古,偏偏就不選他的氣勢磅礴的純楷書作品。隸書著名碑刻也多著,不知為何會鍾情帛書這些手抄小字。

對書法毫無認知的人也會有些質疑,曾灶財明明是當代人(過身也只是三數年間事),為何可以廁身古代名作之林,而且所寫的字可被稱為「楷書」?

我心中當然也有疑惑,不期然也有些「推論」。

推論一:曾灶財「書法」一向備受爭議,一些吹捧者不滿政府沒有重視「本土藝術」,把不少九龍皇帝在公眾地方的「作品」視為不法塗鴉抹去。就是尖沙咀天星碼頭一帶也有不少「真跡」損毁的例子。現在座落尖沙咀的文化中心有書法展覽介紹,重提曾灶財或許是一種平息紛爭的「補償」。

推論二:曾灶財是近年香港少有的知名的本土「藝術家」,作品在一些公開拍賣場合中也曾拍得好價錢。香港不熱中提倡藝術,現在平白跑了個曾灶財出來——就像香港不熱中提倡體育,甚至連鍋形單車賽場也沒有一個,卻平白跑了個世界單車冠軍黃金寶出來一樣——理宜珍惜。所以不避嫌把他提升到和殿堂級書法作品相提並論的層次,使「本土藝術」也可發揚發揚。

當然推論只是無根的浮想,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我便不知道了。但有沒有想過,這是一種很沒品味,也欠缺邏輯的展示方式,帶來的教育意義也是頗負面的。

曾灶財寫的只是塗鴉,不是「書法」,我曾在《細看曾灶財》一文(收錄於《教場觀隅錄》,2009)中提出觀點,這裡不贅了。

其實如果珍惜這種裝置藝術,不妨嚴肅地組織一些展覽或專題介紹,斷無理由鬼祟地把它摻雜在一些傳統經典作品當中,因這犯了邏輯思維上的錯誤。

錯在於:沒有清晰的時代概念。所選其他作品,遠到甲骨文不用說,就是行書的徐渭作品也是明代的了,有需要搬個當代的出來比試嗎?而把曾的「書法」界定為「楷書」,也不知是出於怎樣的思考路數。楷書著重工整凝鍊,曾書大小不一,書寫隨意,歪斜欹側,就這樣隨意界定,不怕會「教壞細路」嗎?

香港社會能夠佈置多幾爿文化景觀,尤其結合傳統藝術精粹做些發揚,用意是好的。但景觀要講究質素,發揚傳統也要講點兒邏輯。如果硬銷可以濟事,社會的文化品味會日漸下降。

順帶一提:策展者銳意推介曾灶財(斜形柱上關於書法藝術知識介紹有對曾「書」的詳細說明),「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傳統書藝的探索者是否也應有些汗顏了?

21/12/2010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