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浮名換

應該說,很多人都重視身後名的。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最擔心到死不能具備與君子這名稱相稱的德性)(《論語.衛靈公》)就是這意思。

但說到後世名,卻有不同的含量。有的名,是實在的;但有些,卻是虛浮的。所以實名的對立,是虛名,是浮名。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報任安書》)沒有「倜儻非常」的品質,即使你多富有,死後想留名是非常困難的。

這樣,我們就應該不惜一切,不怕犧牲,要盡一切努力,去保留身後名嗎?這又未必,因為當中牽涉了人的價值觀、生存意義等諸多問題。

比如說,唐代詩人李白,生前已很有名聲,也肯定死後會名垂千古的。但他一生的際遇如何?不還是被拒官場,潦倒飄泊,甚至天真地誤信敵對勢力,險些遭殺頭嗎?大詩人而「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你說諷刺嗎?所以李白的知交杜甫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其二》),是否暗寓:與其得到千秋萬代的美名,倒不如生前過得充實有尊嚴好些。

當然這些一切,都是人在生命結束之時的總結,在活著的過程中,無人能夠完全掌控。

既然這樣,不要計較什麼名與不名,也不要刻意保留什麼身後名,就像宋朝詞人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黃金榜上》)般,最緊要happy,就是皇帝的嘲諷妬忌,也不放在眼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