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階思維,就要用母語

31/8/2009 

真無聊,不知還有甚麼好爭的!

中學文憑試通識科擬撤銷雙語考卷一事有了定案,考試及評核局指出,通識科以跨單元方式設題,以一種語言應考符合考生利益,因此建議將來通識科公開試只提供中文或英文卷,考生報考時須選擇以何種語言應考。

這樣的規定本來非常合理,卻引來教育界某些人物質疑,指考評局「反口」改變決定。

其實一切還在諮詢階段中,本沒有甚麼「反口」「不反口」的。要看就看決定是否合理,何況現在中學教學語言還多了一個微調的實踐,適當地調較做法也無可厚非。

本來通識科課程一出,在應該用何種教學語言上便曾引起過一些爭議。有英中校長認為通識科要培養獨立思考,加上不少教材(包括報章雜誌)都是中文資訊,學生學習應以母語為佳。此一建議被接納,原先給通識科一個四年的過渡期,即使英中也可用中文施教,學生應考公開試自然也要用中文了。

現在政府通過微調方案,學校可自行決定哪一科採用哪種教學語言,發生在通識科的問題本來已經自行解決,因為你這間學校覺得用中還是用英較好,完全校本,根本不用局(教局和考局)方給你借箸代籌。

現在的爭論點是:有人認為考評局既然曾答允公開試設雙語考卷,讓考生臨場才決定用哪種語文答哪一題,現在不這樣,就是「反口」了。

一份考卷,不同題目用不同語文作答,有這個需要嗎?雙語夾雜,你怎樣學好這個科目?以前不是有英中校長爭取用中文教通識科嗎?為何爭取了又要求個別題目用英文答?

這種違反教育原理和學習效能的提法,說到底又是爭取成為純英中的策略考量。微調方案實施,有英中為了維持英文施教的純正性,一早已公開宣揚全英(包括通識科)教學。學生用英文學習通識科有問題,怎樣解決好?最好當然又是老一套的實踐方式—掛羊頭賣狗肉—了。在外宣稱學校全英施教,其實暗中滲透用中文教通識。學生不只在學習上中英夾雜,還要求在答卷上中英夾雜。即使考生到了試場以全中作答,外邊人不知底蘊,還以為你們是全英教學,這樣就能達到「表面英教,但用中答確保成績」這種好女兩頭瞞、針有兩頭利的目的。

現在的教育現實,大抵已達到了凡事大家要互扭六壬的地步。應用在功利的社會現實之中,本是一種慣技。但出奇的是,有某學校議會主席致電港台節目,向負責課程發展的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質詢,指出考評局的決定無說服力。他指通識科旨在讓考生表達意見,讓他們選擇合適語言,才能發揮高階思維。

這位先生有對有錯,對的是:「通識科旨在讓考生表達意見」;錯的是:不是「讓他們選擇合適語言,才能發揮高階思維」,而是「用母語學習通識,才能發揮高階思維」。不信,試憑空想像,如果考評局真的容許雙語作答,臨場考試,會是平日用英文學習的即場改用中文作答多,還是平日用中文學習的即場改用英文作答多?不要再拿學生的學習利益來「過橋」,好不好?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