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形勢,一片大好

27/3/2007

三月十五日兩位特首候選人舉行競選辯論,其中說到教育的環節不少,而小班教學更是激辯的熱點。梁家傑說「照政府條數,…都是二十四億元啫」,引來曾蔭權「計錯數」的反駁。曾說「單是小班教學,就二十四億元。中學加小班教學,一定要跟住上,要六十七億。要做十五年免費教育,要加十八億,一共加埋一百零九億。」這樣的「報價」,用來反駁梁家傑,確是綽綽有餘的。曾特首謂「條數咁大,在邊度出呢?錢從何來呢?」卻又猛然使人想起早前曾特首面向一群專業選委,承諾會盡力在新任期內達到小班教學的目標,理想是把每班人數下降至25人。兩個場景,綜合起來,就是即使推行小班教學「條數咁大」,政府還是願意努力去完成。果如是,確是值得令人鼓舞了。

縮班「初見成效」

當然,值得令人鼓舞的還不止此。在電視辯論中,曾特首確證了教改已「初見成效」,而香港的大學有三間已擠身於全球最佳表現的六十餘間之中,學校教育令學生較勇於表達,香港逐漸發展成為地區教育樞紐……。

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勢下,最新報道是:在新學年將有十三間小學因收生不足被勒令停辦小一,其中包括了一直備受爭議、三年前通過特別視學的鮮魚行學校。另外,九間瀕臨殺校的中學,只有大埔一間佛教中學獲校董會注資一千萬得以繼續按原來模式營運,其餘學校的改變辦學模式的建議都被否決。

自從教育統籌局公佈中學班級結構政策以後,政府不會主動殺校,學校能否生存,由其收生人數決定。收不到七十一人的學校,能繼續生存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了。在這種「市場規律」主導下,弱勢學校是最無助的。出生率下降,但學校仍可收足四十人一班,意味學生的腳步會跟學校的名氣走。家長望子成龍,有誰不願意子女就讀學校看高一線?於是band 3學校年年為收生張惶。縱使學校成立目的是為服務社區中的弱勢社群、資差學生;縱使個別學校因非大教會營辦,先天已被認定次等;縱使學校的老師有多努力拼搏、教學環境有多惡劣,最後還是被標籤為學校辦學效能不佳、家長抗拒入讀、老師救校無方。

政府支持小班教學?

在教育統籌局網頁中有一篇名為《小班教學正面睇》的文章,開頭第一句是「政府一直支持推行小班教學的大方向」。然而文章卻又提到海外小班教學在提升教學效能上,成效並無定論、2005/06學年小學教師與學生比例為1:18.5,相比先進地區並不遜色、小班只提供一個教學環境,不是班額小了,教學效能就自然得到改善等,「方向」和決心,似乎還有一些協調的空間。

曾特首所說「一共加埋一百零九億」、「條數咁大,在邊度出呢?錢從何來?」開支的預算是不是梁家傑所說的「水份好高」,我不知道。但最新賣地成績:大埔三塊地皮合共為政府帶來61.8億進賬。

香港教育形勢,一片大好,教改已初見成效。是嗎?對某些人說是,對某些人說卻不是。你屬意自己是哪一類的「某些」?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