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科」的位置

1/8/2006

從嚴肅的學術角度看,科目本沒有「閒」與「不閒」的分別;但從升學和就業的功利角度看,科目自然有「熱門」和「冷門」之分。

從前的所謂「閒科」,是指中小學的術科言。音樂、體育、家政、工藝,都沒有太多升學的前途,學校設立也是聊備一格,敷衍敷衍德、智、群育以外的體和美育。

隨著三三學制下第一屆中一學生入學,高中選科有較大的改動。大學也在七月初公佈了具體的收生準則,中學科目重組是如箭在弦。當然,一個趨向,「閒科」的版圖是日漸擴張了。

冷門科目邊緣化

新學制中高中必修四科,再加上二至三個選修科,成為日後升讀大學的主要成績判別依據。由於八大的理科課程,普遍要求學生必修「組合科學」,因而有「升學專家」建議文、理、商科生均應「買保險」,最少要修讀有「百搭性」的「組合科學」或「綜合科學」其中一科,確保大學選科有多一條出路;亦有校長預計該科勢成中學的「熱門」科目。

比對過去中學的文、理、商科,各要求考生應考包括中、英、數的七至九科,新高中學制的選科範圍無疑是縮窄了。新的「熱門」科的出現,意味著從前也是「熱門」的例如中史、歷史、地理、經濟等科目,即使不是變成「冷門」,至少也給逐漸邊緣化了。至於文學、音樂、視覺藝術、體育等科,在只容許二至三個選修科的前提下,或許更是學科中的稀有品種了。

從此我們可以預計未來大學的思想成份:理工科目在供求兩利的情況下,會大行其道,至於純文純藝純哲的學科,即使仍有狹窄的生存空間,大體也得靠邊站,成為大學中的少數民族了。

大學訓練思想方法 

這不能不說和傳統大學的設立與運作有一較顯著的牴牾。大學是訓練思想人才的地方,而學問的終極就是一門哲學,就是一種思想的方法,所以大學學歷的終點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應用性的學科是社會分工精密化而衍生的各類專門知識,和思想本質有一主次的分別。用傳統中國知識份子的理解方式:「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現實世界重理輕文,進而重理輕哲,是功利思想掩蓋精神文明的濫觴,現代社會或許無由制止,但卻不宜鼓勵。學制的鋪設,如果沒有一個精神文明的補偏救弊過程,社會趨向陳俗化、平庸化,應是沒由避免的事情。

在一個需求多元化人才的社會,不同秉賦和能力的人都應獲得出路。學校的設立,就是要為人才的培養提供理想的環境。作為學科,本來就不應有「閒」的概念,都應佔取適當的位置。至於被很多人寄以厚望的通識教育科,能否給予很多被標籤為「閒科」的科目適當的支援,篇幅所限,容後再談。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