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調輿論搜尋、思索

16/6/2009 

社會對微調方案有持正面看法的,也有持負面看法的,當然也有正中有負、疑中留情的,茲摘錄如下。

正面的,即是支持方案的,有英文中學聯會:政策推行能增加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有助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補助學校協會:政策不宜押後,當局有政策配合。語言微調只針對初中,和新高中制同時推行不構成問題。

負面的,即是不支持方案的,有語常會主席田北辰:方案令教學重心轉向英語,嚴重衝擊教育成效、削弱數理能力,推行「得不償失,禍患無窮」。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未能解決學校憂慮、分科英語施教不符教學理念、學校為爭取較多英語授課,會造成惡性競爭。中文中學聯會:使母語教學名存實亡,是政治決定而非教育專業決定。中學校長會:分班會加劇標籤效應。

正中有負、疑中留情(或疑中不留情)的,有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對匆匆落實深表遺憾,應該「二步走」:先增加中中英語教學時數、彈性班延至新高中落實後才考慮。津貼中學議會:支持政策增加學生接觸英語機會及校本化理念,但擔心標籤效應。教育評議會:贊成校本化理念,但用微調吸引招生,造成教育界不健康情況。

先聲明:以上摘錄和歸類純據見諸報章報道資料,未夠全面或「放錯位置」未必不會出現。另:只抄錄教育團體看法,家長組織並非教育界;一些報刊文章只是零篇斷簡,篇幅所限,「割愛」情非得已。

以上的資料,正反最兩極化的是英文中學聯會和中文中學聯會。前者絕對支持,甚至「打蛇隨棍上」,認為既無中中和英中的分別,政府過去優惠中中的撥款應遍施於英中。後者絕對拒絕接受,聯會的幹事甚至集體辭職、拒絕教育局邀約交流會以示抗議。取態有這樣的分別,顯然政策使前者獲益,使後者處境惡劣。各自都說出了理由,沒說出的也許包括方案有利前者收生,不利後者收生。中中聯會更指摘方案「踐踏母語教學」。

如果從角色來看,校長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如果校長會能代表校長的話),但教師(主要代表者是「教聯」和「教協」)則傾向反對。有這樣的分別,或許前者較關注學校的定位,後者則擔心教學實踐。

反對者或遲疑者有一較共通的擔憂,是方案強化了學校標籤效應,或催化了不健康的成績競逐。而去除標籤,恰恰就是制訂者推荐方案的其中一個理據,即使大家所指的標籤不同。

涉及理念的也有,例如母語教學是否仍然存在、校本策略能否強化、教學效能如何保持等。當然也有質疑在新高中上場的時候方案應否同步推行。

歸納以上不同觀點,大體可以看出,教育界對微調方案毫無共識,對方案內容有譭有譽:譭的多數涉及理念(母語教學、教學效能),譽的主要集中在教育作為工具論(提升英語)。從質和量來說,(譭譽)參半是完全談不上了。

用輿論來判別,沒有共識的微調方案的實施會帶來什麼困擾、得到什麼成效?教育局的「營造語境、實現願景」的目標是否一廂情願的想法?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