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06
孔子曰:「食色性也。」這是一宗千古語言冤案。說這句話的人是告子,但很多時卻轉賬給孔子了。本來,話的內容也沒有甚麼爭議性,無非是說些人性的本能而已,但孔子始終是孔子,思想意識不容越雷池半步。
想起這個例子,是因人們一般說教師是「人之患」而起的。這無疑也是一宗千古語言冤案。原本的說法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說話者是孟子。把老師說成「人之患」,就好比把「防止虐畜會」簡說成「虐畜會」一樣,語意南轅北轍。
早前某報刊登一篇題為《「人之患」也穿Prada》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女西醫。文章的論點筆者是同意的,只是文章的開端也從俗給教師下定義:「教書老師,又稱『人之患』,是春風化雨的傳統職業,但在現實的香港,他們都是活在教育牢籠的教學技工,地位更在近年急速下滑。」教師的職業尊嚴,近年是否仍然貨真價實,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只是對「人之患」的解釋,就如爬梳古訓的老學究治學般,一點馬虎不得。
隨意曲解,拾人牙慧
孟子為何說這句話,真實情況已不可考。語句出在《離婁下》,表面上是答弟子公孫丑「君子之不教子,何也?」的問題,是同篇眾多章句的其中一章。《孟子》體例,如果同章出之以零章斷句,句與句間內容沒有必然的關係。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謂「亦有非自問自答之辭,而中間又用『曰』字以別更端之語者。」蘭州大學中文系翻譯小組《孟子譯註》亦謂「章節之間無連貫義,各章間的連繫並沒有一定的邏輯關係,積章而成篇。」可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句話無關乎公孫丑「君子不親教子」的問題,完全是可以獨立理解的。
說了一大堆,無非想說明,人們要輕視老師職業可以,甚至要辱師也可以,適隨尊便,但請別再拾人牙慧,隨便就說老師是「人之患」。「好為人師」關鍵全在於「好」字,可以出現在不同階級、不同職業的人身上。凡事喜歡指指點點,「識少少扮代表」、「叻唔切」,就是「人之患」。「人之患」不是老師的專利,更遑論可以作為老師的替代術語。
香港教育劣質化
當然,話得說回頭,筆者對女西醫的文章揭示一個香港教育劣質化現象,還是心存謝意的。名校女校長快人一步,大力推行教師形象大變身,要拍「造型照」張貼學校當眼處,並向傳媒解釋:「覺得學校的教師都可以行政look,靚仔靚女形象吸引學生及家長。」從這個角度出發,欣賞老師已經不再是甚麼學問修養、操守人格,而是服飾形象、表面包裝。社會不重內涵,而是充滿虛偽浮誇之風,引而申之,黌宮浸漸,指日可待了。
走筆至此,突然有一閃念,不知能否成為現實寫照:「好為人師」的意識,有時不單出現在某些人物的言談舉止之間,甚至可以附身於學校行政指令之中,揮灑自如,這才真彀惹人遐思啊!